那天写《张扣扣与徐元庆》,其实说的是张扣扣案和1000多年前武则天时代的一个相似的案子,1000多年前当时出现的“舆情”。
但很多人看成《都市现场》的首席主播徐庆元了,纷纷说我是“标题党”,这标题还真不是标题党,谁要你眼拙呢?
我这段时间一直在关注“张扣扣案”的情形,尤其是那篇“精彩的辩护词”被人挖掘出来后,这个话题或叫“舆情”一直未断,我看到了一批关于站在辩护律师一边的意见,也看到了把这“精彩的辩护词”批的狗血喷头的文章,但我昨天看到另一篇文章,关于20多年前王家老三为什么失手杀了张扣扣的母亲的文章后,我想这个舆情该结束了,因为事情的来龙去脉,因果关系全部有了一个呈现(假如这篇文章不是虚构)。这个舆情就会消失,因为呈现了事情的全部真相。
于是我想起上次我说武则天时代的“徐元庆案”,100多年之后,柳宗元的反驳——《驳复仇记》(收入《古文观止》),那个“前不见古人,后不见来者,念天地之悠悠,独怆然而涕下”的陈子昂的断案被唐宋八大家的柳宗元批得几乎体无完肤。
因为,柳宗元抓住了案件的关键点:就是那个“御史大人”被徐元庆为父报仇杀了,徐元庆然后被判死罪。那么关键点是:徐元庆父亲被杀是否“无辜”,然后徐元庆被判死罪是否“无辜”。这才是关键点。所以,柳宗元一击中的。
我们回过头来看张扣扣案,据昨天看到的文章说,20多年前,王家17岁的四兄弟中的老三,为什么一棍子打死了张扣扣的母亲?文章说,张扣扣一家是王家邻居,原来关系不错,而且张扣扣的父亲还是王家父亲的干儿子,还带张扣扣父亲做生意,后来不带了,于是在村里有“泼妇之称”的张扣扣的母亲天天蹲在门口骂王家,那天出事时,张扣扣的母亲看到王家老二,就朝他脸上吐口水,老二想没吐到就算了,回过来又碰到老二,又朝老二脸上吐口水,这回吐到了老二脸上,于是发生撕扯,正好17岁的老三看到,抄起一个木棍就打在张母头上,当场死亡。
文章还说,张母在这个村里是有名的“泼妇”,几乎和全村的人都吵遍了,据说全村人都怕她,85%的人都不理她。。。
这也许就涉及到张母被老三失手打死是否“无辜”的问题。
我在想,如果这篇文章不是假的,在张扣扣被执行死刑后,有媒体对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,前因后果做全面的报道,就不可能出现张扣扣案舆情不断发酵的情况。
看张扣扣被判之后舆论的一波三折,我其实更多的思考了舆情如何才能不发酵?最后的结论是:把事件的所有情况做全面的公开,舆情就没了。因为人们不再问“为什么?”
而一段一段的情况,就会产生一段一段的“议论”,当然就会有一波一波的“舆情”,因为每个人都是根据所看到的的某一面的情况来发表自己的观点,而此刻,片面、偏激就可能产生了,争论就不会停歇。
所以,还是那句话,要控制舆情,最好的办法是公布“全部真相”,让人们不再“好奇”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